智能仪表

2025中国贫血日丨贫血诊断标准的本土化差异:在科学问题与医疗资源间寻找平衡

2025-09-09 10:24  浏览:243

众所周知,在贫血的诊断中,WHO诊断标准与中国诊断标准存在一定差异,其中血红蛋白阈值存在显著差异。本文将系统论述WHO与中国贫血诊断标准的差异及其成因,从以下角度,结合指南共识和文献证据进行多维度分析:标准差异的具体表现、差异的流行病学与临床原因、标准制定机制差异、差异的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。

WHO与中国贫血诊断标准的核心差异

血红蛋白阈值差异

根据既往多个指南和共识,两标准在关键人群的血红蛋白(Hb)诊断阈值存在显著差异(表1):

人群WHO标准中国标准差值
成年男性<130<12010
成年女性(非妊娠)<120<11010
孕妇<110*<10010
6-23月龄婴幼儿<105^无独立标准-

表1 WHO与中国贫血诊断标准对比(单位:g/L)
(WHO孕妇标准为2024年前旧值,2024年新指南下调孕中期标准至<105g/L)

表2 WHO各年份标准比对情况
(WHO 2024年新指南将6-23月龄标准从<110g/L下调至<105g/L)

关键差异点

1.成人阈值差异:中国标准较WHO低10g/L(男性130→120,女性120→110)。
2.孕妇标准:中国(<100g/L)显著低于WHO(<105~110g/L),差值5~10g/L 。
3.儿童标准:中国尚未制定独立的婴幼儿标准,目前仍直接沿用WHO旧版标准(<110g/L),而2024年WHO已下调至<105g/L。


贫血分级差异

除诊断阈值外,贫血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亦不同。

表3 贫血分级标准对比(单位:g/L)


差异存在的内在原因

人群血红蛋白基线差异

中国人群Hb分布特征

1.民族差异明显:我国为多民族国家,研究显示,中国不同民族Hb基线差异显著(藏族平均138.5g/L vs 壮族126.8g/L)。
2.地域差异明显:安徽的一项研究提示Hb随年龄/性别呈动态曲线,女性绝经后Hb回升,与西方人群显著不同。
3.制定依据不同:中国标准基于本土流行病学数据(如WS/T 441-2013),反映实际分布而非直接套用WHO数据。

遗传与疾病因素

1.南方地区高发血红蛋白病(如Hb J-Bangkok),携带者平均Hb 141g/L(男)、124g/L(女),影响正常参考区间。
2.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高:中国农村女性贫血率40-79岁达峰值,需更低阈值避免过度诊断,同时控制医疗资源。


标准制定逻辑差异

维度WHO标准中国标准
统计方法全球健康人群Hb第5百分位数中国人群95%参考区间下限
目标导向全球普适性(兼顾高/低收入国家)本土适用性(适配中国医疗资源)
调整因素海拔、吸烟量化校正未系统纳入环境因素


WHO的全球适配性局限

1.依赖"健康人群"定义,但低收入地区营养缺乏普遍,拉低Hb基线。
2.2024年新指南虽下调婴幼儿/孕妇标准,仍被批评未充分纳入种族差异(如黑人Hb平均低10g/L)。


中国标准的务实考量

1.避免医疗资源挤兑:较低阈值减少疑似贫血患者转诊量。
2.经济因素:2010年代前筛查未普及,严格标准可能漏诊,但符合当时国情。


临床实践差异

治疗资源分配

1.中国共识指出:WHO标准下(男性<130g/L),部分Hb 120-129g/L患者因未达中国标准(<120g/L)未获治疗,导致缺铁性贫血进展。
2.孕妇管理:中国<100g/L才诊断贫血,但WHO建议Hb<110g/L即补铁,反映预防性干预差异 。


诊断技术可及性

1.WHO要求贫血病因学检查(如铁代谢、骨髓活检),但中国基层常仅检测Hb。
2.资源分层不足:WHO标准依赖先进检测(如分子分型),而中国县级医院IHC检测率仅12.5%。


差异的临床影响与争议

潜在风险

中国标准争议

1.漏诊风险:Hb 110-119g/L女性按中国标准属"正常",但WHO视为贫血,可能延误缺铁治疗 。
2.数据可比性障碍:中国研究贫血患病率(如河南农村16.4%)显著低于WHO标准测算值(23%)。


WHO标准的局限性

1.过度医疗风险:高原地区(如西藏)按WHO标准贫血率46.9%,但实为生理性代偿。
2.资源局限:WHO的必需检测项目(如p16 IHC)在低收入地区普及率<15%。


中国标准的调和尝试

中国特殊人群标准更新

1.《运动员贫血筛查指南》采用WHO标准(男性<130g/L),因大强度训练导致Hb需求升高。
2.《减重手术贫血管理共识》(2024)建议术后Hb<120g/L即干预,接近WHO门槛 。


WHO的本土化调整

1.2024年指南新增海拔校正公式(如4500m地区Hb+33g/L)。
2.WHO建议中国等国家建立区域特异性阈值。


结论与展望

WHO与中国贫血诊断标准的差异本质是“全球普适性”与“本土适用性”的平衡:WHO标准基于全球健康人群统计,侧重早期预警,但忽视区域生物学差异和资源不平等。中国标准立足本土流行病学数据,降低医疗负担,但可能低估实际贫血人群的数目。

未来方向

1.发展分层标准:如WHO建议的"资源分层框架"(Resource-Stratified Guidelines),高资源地区采用WHO标准,基层用简化标准。
2.动态修订机制:中国更新特殊人群标准(如纳入海拔、吸烟校正数值),并制定儿童独立阈值 。
3.多指标联合诊断:结合Hb、铁蛋白、转铁蛋白饱和度等,减少单一阈值依赖。


总结

综上所述,标准差异既是科学问题,也是资源分配问题。正如《铁缺乏诊治共识》指出:"制定标准时需平衡敏感性与特异性,在漏诊与过度医疗间寻求最优解" 。未来可通过多中心研究(如中国血红蛋白分布地图项目)推动标准趋同与精准化。


参考文献

[1] Li H, Wang L, Luo X, et al. Investigation on hemoglobin reference value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. Chin J Hematol. 2018 Dec;39(12):977-982. doi:10.3760/cma.j.issn.0253-2727.2018.12.001. PMID: 30572401.(中国不同民族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调查)
[2]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. WS/T 441-2013 Reference intervals of hemoglobin for Chinese population. Beijing: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; 2013.(中国人群血红蛋白参考区间标准)
[3] WHO.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anaemia and assessment of severity. Geneva: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; 2011.(WHO 2011年贫血诊断标准指南)
[4] WHO. Anaemia in women and children: 2024 progress report. Geneva: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; 2025. doi: 10.2471/BLT.24.293985.(2024年WHO新指南)
[5] Zhang Q, Lu X, Zhang M, et al.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nemia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: a population-based study. BMC Public Health. 2019 May 28;19(1):656. doi: 10.1186/s12889-019-7003-y. PMID: 31138203.(安徽农村贫血流行病学研究)
[6] Liu Y, Zhou W, Wang Y, et al. Hemoglobin J-Bangkok mutation in southern China: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. Hemoglobin. 2020 Jul;44(4):245-247. doi: 10.1080/03630269.2020.1803998. PMID: 32787521.(中国南方血红蛋白病研究)
[7]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ematology Branch.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. Chin J Hematol. 2018 Aug;39(8):627-631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0253-2727.2018.08.002. PMID: 30122008(中国缺铁性贫血诊治专家共识)
[8]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Report on Nutrition and Health Status of Chinese Residents (2010-2013). Beijing: People'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; 2016.(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)
[9] Wang R, Xu Y.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hemoglobinopathies in China. Abstract from 15th Asia-Pacific Hematology Conference. 2021:S12-03.(会议摘要:我国血红蛋白病研究现状)
[10] Expert Panel.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,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ron deficiency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. Chin J Pract Intern Med. 2023 Jan;43(1):19-25. doi: 10.19538/j.nk2023010106. PMID: 36748769.(铁缺乏症多学科专家共识)


热门资讯

更多资讯图条
发表评论
0评